推荐人:薛盈盈 大新镇新闸村工作人员
推荐语:50多年来,乡村医生陈金才坚守着崇高的医德和敬业奉献的精神,把村民当亲人,尽己所能解决他们的疾苦,赢得了新闸村村民的敬佩和爱戴。
“赤脚医生”曾是一个温暖的字眼,在缺医少药的年代,他们走村串户,守护着人们的健康。大新镇新闸村的乡村医生陈金才就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,从一名“赤脚医生”到乡村医生,再到如今退休不离职,在半个世纪的光阴里,陈金才服务了新闸村的几代人。“既然村民信任我,我就要把工作做好、做实。”陈金才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始终如一。

陈金才在新闸村卫生室整理村民诉求 资料图片
1966年,为改善农村医疗环境,培养一批医生队伍,陈金才被新闸村推荐成为“白求恩半农半医培训班”的学员。“当时,我是新闸村生产队的一名卫生员,负责为群众测量血压、发放药品,进行简单的伤口包扎等。”凭借勤奋好学的工作态度和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,陈金才担任起培训班的班长,在“白求恩半农半医培训班”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刻苦学习。
20世纪六七十年代,乡村医生实施巡回医疗制度,出诊的时间远远多于坐在办公室的时间。当时村里交通工具匮乏,路面状况较差,仅靠一辆自行车出行的陈金才风里来雨里去,骑车摔倒是司空见惯的事。
“那时朝东圩港附近种了很多桑树,长势茂盛,到了晚上路段一片漆黑,伸手不见五指。”陈金才回忆,好几个夜晚,他出诊经过朝东圩港时,因视线不好骑车摔倒在地,“腿脚被碎石刮破了,鲜血直流。”尽管如此,他从未有过怨言,“自己的小伤算不得什么,解决患者的病痛才是最重要的。”
1981年5月,陈金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,经过党组织考察和考验,他于次年7月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。为了不辜负党组织的期望,回报党员群众的鼓励和支持,陈金才暗下决心,要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做好本职工作,努力学习历练,提升自身技能。
从“白求恩半农半医培训班”毕业后,陈金才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,他大量查阅资料,阅读医学书籍,从简单易学的内容入手,慢慢转向疑难杂症。多年扎实的基层工作让陈金才积累了许多临床经验,在“啃”起医学书籍时也能够充分掌握,灵活应用。
工作时,遇上一时不能确诊的病人,陈金才总是对病情反复推敲,结合所学的医学知识,再向前辈请教,谨慎地确定病因,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病痛。遇到反复推敲仍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,或是因医疗设施有限而无法处理的病情,陈金才会立即为患者联系转诊,从没有半点马虎。
陈金才的坚守和付出,让他收获了村民们的好口碑,他退休后,仍有村民慕名前来问诊,无论何时,陈金才都会尽心尽力提供服务。如今,77岁的陈金才仍在基层发挥余热,他主动担任起新闸村海棠先锋微网格联络员,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,为村委和群众搭建沟通的桥梁。
奉献不言苦,追求无止境。50多年来,陈金才坚守着崇高的医德和敬业奉献的精神,他把村民当亲人,尽己所能解决他们的疾苦,赢得了新闸村村民的敬佩和爱戴。“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,我就要坚持把工作做好。”这些年来,陈金才先后获得大新镇先进工作者、大新镇优秀共产党员、优秀社区医生等称号,一本本pa旗舰厅官方网站的荣誉证书,记载着陈金才在工作中的认真与执着,也是他兑现为民服务承诺的最好印证。(融媒记者 张 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