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4个“红色微网格”,42名下沉网格村工作人员,121名网格内组长、楼长、乡贤志愿者,290余名参与基层治理的党员……金港街道山北村凝聚起多元参与的强大合力,推动实现更精细、更具体、更直达末梢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能。“群众是人居环境提升的主体,只有把村民参与治理的热情激发出来,才能长期有效地推进人居环境建设工作。”金港街道山北村党委书记庞建华说道。

强体系 微网格赋能大治理
为了扭转治理难、治理环境更难的局面,山北村从体系破题,细化治理单元,不断健全“党委—党总支—党支部—楼栋党小组—党员中心户”五级组织体系,优化“党委—村委—自然村(社区)—村民(居民)小组—户(楼)”五级网格体系,从中选优配强8名专职网格员、64名微网格员,吸纳退休老党员、老干部、企业代表等,共同推动治理触角进网、入格、到户。村(社区)两委分区带片,网格员们各管一块,逐步形成“分片管理、分格治理、片格结合、及时发现、快速处置”的治理模式。今年根据网格员反馈情况,山北村联合相关部门人员对唐家埭等区域的乱搭乱建进行集中清拆,共拆除私搭棚屋9间,为环境提升打下了基础,为微网格治理提供了有效借鉴。

树标杆 微改造促进精提升
自城乡一体化建设以来,山北村因动迁安置,空余用地不多,只有持续用好现有空间,才能更好地建设美丽乡村。山北村从村民反映的问题着眼,从村埭边角地块、房前屋后和卫生死角等局部区域着手,进行整治清理后加以充分利用,以实现“微改造”促进“精提升”。在邱家埭沿河,农户随意开垦的土地缺乏统一规划而显得杂乱无章,山北村因地制宜对这些区域进行“微改造”,用绿栅栏科学规划后,鼓励村民利用房前屋后腾出的空隙地种树种菜,打造成“微菜园”“微庭院”等,逐步形成整洁有序、绿意盎然的“微田园”,成为村庄一道道别样的风景线。在动迁安置社区镇山社区,山北村将楼道架空层改造成文明楼道,既美化了楼道,又杜绝了电瓶车停放带来的安全隐患,还为老百姓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微阵地。截至目前,山北村共打造“微景观”11处、“微田园”5处、“微墙绘”3处、“微广场”2处、“微庭院”2处。微系列空间的打造,使山北村乡村更加美、乡味更加浓、乡风更加好。

聚民心 微自治构建新格局
人居环境要实现“时时美”“处处美”,群众的力量显得尤其重要。山北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,成立“金色海棠 美丽先锋”志愿服务队,组织动员党员干部、网格员、志愿者投身“周末义务劳动”。镇山社区常态化组织开展卫生环境整治、文明行为引导活动,动员社区居民主动配合清理乱堆乱放、消除卫生死角,在“红马甲”带动下激发居民爱护环境的内生动力。社区还坚持“治理问需于民,问计于民”,以“洁美家园”为主题召集议事会、倡议会,充分听取群众对住宅周边环境的整治意见,鼓励群众发挥主人翁精神主动参与其中,引导村民由“要我干”向“我要干”转变,增强群众的积极性与参与感。

如今,更安全、更文明、更美丽,是群众对山北村变化的切身感受。“我们山北村将持续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,在常态化、长效化、制度化上下功夫,扎实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工作往‘细’里走,往‘精’里转,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,深入挖掘村庄文化特色底蕴和经济发展潜力,让山北的天更蓝、地更绿、山更秀、水更清。”庞建华表示。(融媒记者 吴 克)